GDP1644.12亿元!昭通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在这一意义上,在以解释经典为基本形式的中国古代哲学中,经典不但没有成为哲学创造的可靠根基,反而成为哲学创造的文本界限。
但是就人籁而言,则是有意志有目的活动,其有真君存焉,如求得其情与不得,无益损乎其真[47]。自然是一个非目的性概念。
另一方面又主张回归自然,安之若命、无为自化。庄子所说的虚无,与存在主义所说的虚无是不同的,存在主义所说的虚无是不存在,是真正的虚无,而庄子所说,则是心灵的存在状态,是没有任何阻隔与束缚的自由境界。泰初有无之无就是道,修其性命而反于道德,就是生命的完成,也是自由境界的实现。从事实的角度而言,它并不否定事物的差别,但从意义、价值的角度而言,它确实否定了是非、大小、贵贱等等差别,使其处于均齐的地位。心灵只有经过自我体验、自我直觉而实现了自我超越,道才能呈现出来。
他所说的自由境界,是主观境界,不是客观境界,但是,它确实具有客观意义,是主客合一、内外合一、天人合一的,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意识。自由境界就是道的境界,心与道是合一的。凡对象认识都是与语言相联系的,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,因此,庄子对语言也进行了批判。
为了实现心灵的超越,庄子对于认识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区分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所谓道,所谓自然,不过是心灵境界的超越性,即客观普遍性而已,也就是主观境界的客观化而已。但是自由境界的实现,又不仅仅是意志本身的问题。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心灵境界,有了自由境界,便能打破贵贱之分、君子小人之别,从而树立人格的独立与自由,即所谓相忘乎道术。
它超越了主客对立,超越了有限自我,因而能够逍遥于无何有之乡、无穷之野、而与天地精神往来。[42] 这种喻言式的描述,同鱼之乐、梦为蝴蝶一样,充分表达了庄子的情感与理想追求。
【提要】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,是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。在庄子时代,儒家学说特别是孟子的仁义学说已很盛行(孟子约长庄子三岁),孟子好辩,其学说的重要特点之一,便是提倡道德情感,即认为仁义是人的心理情感所固有,或者出于情感。因此,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心灵,展示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天地,这就是他所说的道术。闻以有知知者矣,未闻以无知知者也。
道的境界就是自然而光明的境界,没有任何隐蔽。这里所谓言,是指人类语言,不是自然界的语言。因此,无心、忘心同时又是心灵的自我觉醒与超越,决不是回到无意识或前意识状态,崇拜所谓纯粹的自发性。一是庄子反对世俗之情,主张超世俗的无情之情。
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庄子提出天在内、人在外[48]、人与天一也[49]等命题。在庄子看来,世俗是尘垢,是污浊的,世俗之情也是不值得称道的。
唯道集虚与虚室生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,前者是从道的方面说,后者是从心的方面说,其实心与道是合一的。他所渴望的逍遥,是对心灵自由的呼唤,而他所提倡的齐物,则是对平等权利的追求。
这种自由境界是心灵的超越,也是心灵的解放。但是,当庄子讲到命定之命时,情况便有不同。子产谓申徒嘉曰:‘我先出则子止,子先出则我止。有些人虽然活着,但心已经死了,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。自然者,自然而然,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之意,这是它的本来意义,当人们说自然人性或人性自然时,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,它排除了人为的目的性。只有经过明觉功夫,才能使心灵之光焕发出来,照明一切,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[26],从而破除一切成心,照察一切是非。
既然同游于大贤之门,就是游于形骸之内,即以心灵境界相交游,而不应求于形骸之外,即以职位相要求。他不承认有上帝一类的神存在,他提出道的学说,就是批判神学目的论的。
要破除成心而实现自由境界,就要一志、养志、得志,还要体道,这都是主体性活动,是心灵自身的事情。庄子把大道称之为大通,这是很有意义的。
庄子之所以向往自由,是为了享受到自由的快乐。因为自由本身便意味着对一切对待的破除,它本身就是无待的。
它既是主观的、内在的,又是客观的、外在的,它本无内外、天人之分,就是说,内在的自由与外在的自然是合而为一的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我想有两个原因。后者是具有天人合一境界之人,也是发挥了主体精神之人,其主体性的核心,就是意志自由。相对的认知心都有所待而后有所知,所待者即认识对象,所知者即主观认识或知识。
当泉水干涸时,鱼处于陆地,以湿气相互呼吸,以口沫相互湿润,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。心灵、精神获得了解放,自由境界也就能够实现了。
但是,庄子又提出道和天的概念,使其自然概念具有超越意义。哀莫大于心死同人相忘乎道术一样,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。
执道者德全,德全者形全,形全者神全,神全者圣人之道也。注而不满,酌而不竭,虚而无穷,无限光明,这就是自由境界。
但是命虽有分而又与道无间,即能够合于道、同于道。[43]道术就是境界,这所谓术是心术之术。这种自由也可以说成是绝对的、无条件的,因为任何有待即相对的自由,在庄子看来都不是真正的逍遥,也就是不自由。天人合一就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。
[33] 解者多以为这是从正面说的,即赞成以有知知者,反对以无知知者。至于自由境界对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创造性功能,就更加明显,它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。
对于生死问题,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提出过各种解决办法,庄子的态度则是安时而处顺,任其物化,不以生为乐,不以死为悲,顺其自然而已。语言只能作为工具性媒介,却不能代替认识本身,更不能代替心灵境界。
他认为,只有超越成心,实现真心,才能与道合一、与天合一。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